中国机器人产业依然存在核心技术有待突破、产业基础薄弱、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不稳定、现有产品不能满足细分市场的应用需求、自主品牌推广应用难、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、研发资金与人才紧缺、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尚不完善、市场竞争秩序亟需规范等问题。
王田苗(北航博导/教授、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)表示:“我们与国外在前沿技术与核心部件上有较大差距,前沿技术上是美国***,工业和工艺零部件是德国和日本***。如果中国通过新基建、通过特定的一些‘量大面广’的行业来拉动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,大约再过5年时间,中国就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和较量。“
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达到能够与外国企业较量的水平有三个标志:***,龙头企业生产机器人必须要过万套;第二,加强核心零部件研发力度,如“一软两硬”。第三,能够出现一批原创性基础,且基础性技术有所突破。
在技术上,我国更加侧重应用技术层面,集成应用就是中国的优势。在核心部件,我国在“一软两硬”上与国外差距较大。
“一软”,指机器人的工业软件,包括正向设计软件、系统集成成套工艺应用设计软件、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等,中国都相对比较落后。中国在形态上比较落后的表征就在“四高”,相对来说在高端需求上都比较差。这四高指的是:高速、高负载、高精度、高可靠性。
“两硬”,指减速器与电机。减速器主要是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。国产谐波减速器的市场销量已达40%,但是RV减速器发展较为落后。电机在国内发展较快,但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品种少、产量低。
王田苗告诉亿欧:需要从五大方面提升国内机器人行业在“一软两硬”上的能力。
***,以行业应用牵引,继续攻克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,提高机器人“四高”性能——高速度、高负载、高精度、高可靠性。
第二,加大机器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,如互联网平台操作系统、智能材料操作执行器、多机及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等关键技术。
第三,注重交叉学科基础性创新,包括开放OS与专用AI芯片、人工肌肉与皮肤、机器人的认知与情感交互等。
第四,发展柔性定制化智能车间示范工程,基于新能源汽车、3C显示与电子、农副食材、医药医美等客户订单的柔性无人化生产线,促进工业物联网、AGV、3D打印、高端数控机床等技术的相互集成与应用。
第五,探索创造新的机器人服务模式,增加对社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关注,探索租赁、共享等新的机器人使用模式,重点开拓清洁、物流配送、接待、新零售、养老等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。
“现在,我国特种机器人与国外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在同一个水平线;工业机器人是跟随状态;服务机器人的行业应用相对分散,国内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还是有相当机会的,基本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。”王田苗表示。